增程车主高速抢桩: 买得起50万豪车, 省不下3毛电费?

  • 2025-07-11 07:09:25
  • 638

高速休息区,充电桩前队伍正长。排在前面的增程车主下车插枪开始充电,身后一台刚抵达的特斯拉车主脸色明显不悦:你这车油箱里不还有油吗?凑什么热闹?这场景并非想象,已成为不少纯电车用户心中的一根刺。

表面看,增程车主当然有权充电——车上有充电口,费用可能便宜几分。

然而细算却未必如此:纯电车排队等充浪费的时间难道不更珍贵?增程车油耗成本虽略高,但节省的时间却更值得珍视。

增程车用户坚持充电,深究根源却非纯为省钱。

那是一种微妙心理满足——薅到羊毛的得意感超越了实际收益。花几十万选了“鱼和熊掌兼得”的方案,潜意识似乎就需证明这项技术选择无懈可击:“能加油又怎样?我的用车一样聪明实惠。”

理想汽车等主流增程车型的纯电续航普遍100-200公里左右,高速长途行驶电量消耗极快,充电一次仅勉强维持短暂行驶。这种续航能力本应让位于纯电车辆高效利用充电桩资源。

真正的问题核心,是公共充电资源的有限性。当下充电桩建设速度,仍远难匹配暴增的电车数量——据行业报告预测,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三千万辆。高峰期桩位稀缺时,增程车优先使用燃油动力缓解充电压力,实际也是践行环保理念的一种合作。

有人或许认为,指责增程车占位是道德绑架。但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离不开一种自觉:个体选择对集体的影响亦在无形中塑造着社会资源利用的规则。

几十万买增程版的消费者既然选择了更高一阶的自由出行方式,或许也该拥有更高一阶的资源利用思维。

当汽车智能化持续进化,真正领先的生活方式早已超越技术配置的高低之争,而在于解决复杂环境的选择判断与公共意识——这是驾驶舱之外更值得突破的领域。

燃油续航优势在手,却执意争抢有限充电桩的每一个行为,无声中写下的究竟是占小便宜的窃喜,还是对集体效率的漠视?技术的自由需以认知的清醒为边界——毕竟在拥挤的当代道路上,每一次资源选择都在为共同生活的空间投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