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订阅号”改名“公众号”, 可现在谁还看微信公众号?

  • 2025-07-10 22:03:06
  • 811

本文探讨了微信公众号从“订阅号”更名为“公众号”后的发展现状与挑战。作者分析了公众号流量模式从私域到公域的转变,以及在新媒体冲击下,公众号如何通过改版吸引创作者和读者。文章强调,如今公众号竞争激烈,内容创作者需要提供更高价值、更独家的内容,才能在同质化环境中脱颖而出。

以前需要订阅,才能看到推送

现在不需要订阅也能看到了

是好事,也是坏事

又弱化了订阅的价值

现在应该人人都知道了怎么订阅了、星标了吧

所以

对内容的价值、持续、独家,又提出了新的高要求

现在问题来了

公众号刚出来那会,企业、媒体,高校、政府,纷纷以其作为品牌、信息、内容发布的平台。

接着传统纸媒的的转型,抓住了新媒体的机遇期。《收获》、《意林》、《读者》、《格言》、《青年文摘》,等等。将传统纸媒体的读者带入进去。

后来,一部分个人自媒体涌入。

撑起了内容的天花板和高度,形成了我们熟悉的 10 万+大 V 们。如,视觉志、洞见、十点读书,占豪,六神磊磊读金庸,等等。那是在 2016 年—2020 年期间,那时候,挺羡慕有人能够自己的公众号平台的,但那时候的我并没真正走进这个圈子。

我是“雾里看花”的状态,在这个时候,也是很感谢,康戈学长,让我了解了新媒体这个圈子,也通过“运营公举小磊磊”(我公众号运营的引路人),学到了不少运营的基础知识。

曾读到过一篇文章,《最大的悲哀是,做公众号的人也不爱公众号了》了,写出了多少运营人的心声。现在做公众号,到底有谁看呢?我也不知道,但作为运营人要明白,是要写给哪个群体来看。反正,我自己写的公众号文章,也是指尖一滑,就算是看了。

公众号的运营,就是要有经营者的思维去做。在 我 2020 年刚刚注册公众号的时候,这些都是不懂的。名字,取了四个字,3 个字都是不容易认识字,名字本身就限制了传播。要顺应读者的思路,就要做一定的转变。

公众号的规则从传统的订阅的私域流量,也早已改变成了公域流量。信息流的推送方式,也改变了旧的时间顺序排列。在“小红书”“抖音”等新“新”媒体冲击下,这一年,公众号也重新开放了留言功能,也曾灰度测试了“在看”转“红心”的方式,不断的改版,也说明了,想要留住更多的内容创作者。

而 Ai 人工智能的冲击,对于原生内容创作作又有了新的要求。订阅号改名“公众号”,一方面是将用户与经营者在名称上的统一,另一方面,又降低了订阅的意义。一开始的内容流量,是纯私域的订阅,现在的开放公域推荐流量,现在不需要关注,也可以看到某公众号文章,这也就对关注的要求更高了。

内容的高价值、全网的独家首发,观点的准确犀利,在这个完善的内容圈子里,要闯出来,并不容易。而写文章就可以逆天改命?没这么简单。

同质化的内容更多,独家属性的要求更高。

就以我的公众号名称来说,“墨涟天一”,万万没想到的是竟然有人会以“墨涟天一 1976”注册了一个,要说模仿“洞见”,起类似名字,也就罢了,人家名气大。再说“浔古”作为笔名,现在,也出现了 1-2 个浔古。那我也只能说上一句,“永远被模仿,从未被超越”。

要么是,内容吸引了我,要么是观点打动了我,要么是语言治愈了我,总之,就是某一篇文章的价值观与我的是契合的,写出了我想说而不知道怎么表达的话,是那两三句话,引起了某些程度的共鸣。作为内容创作者的我来说,随意写的话,连词组成的句子,竟然也会引起这么多的共鸣?